为增进学术交流,加深学生对植保领域共生菌及基因编辑方面的认知,2023年11月24日下午,植物保护学院特邀华中农业大学万虎教授、李国田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共生细菌介导褐飞虱对烯虫胺的抗性机制⟫及⟪基因编辑、基因驯化及作物广谱抗病⟫的学术报告,报告在科技楼3楼国家重点实验室报告厅开展,由植物保护学院农药学系刘承兰教授主持。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首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安全稳定生产。万虎教授首先通过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两个方面介绍了褐飞虱的抗性机制,而烯啶虫胺作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对褐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已作为防治褐飞虱的主要药剂。随后,万教授详细讲解了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是由多基因控制以及解毒酶活性增强介导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的抗性。提出昆虫共生体可为宿主提供多种营养物质,协助宿主直接代谢有毒物质。最后,万教授表明农药创新需要考虑防治对象多样性、气候变化多样性、保护对象多样性、耕作方式多样性等多方面因素,并对共生细菌介导害虫杀虫剂抗性广谱性进行了展望。
李国田教授首先提出水稻在生产中面临着各种毁灭性病害,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但一般抗病基因只针对某个病原菌的一些菌系,因此,发掘对不同病原菌的抗病资源或技术途径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随后,李教授向大家介绍团队的研究成果:将人工诱变技术与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相结合,成功克隆水稻广谱抗病的关键调控基因RBL1,并通过基因编辑创制了新型水稻广谱抗病材料。最后,李教授强调RBL1株系稳产且具有显著的抗病能力,在抗病育种中有巨大应用潜力,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主讲人介绍
万虎,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2006年、2008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韩国东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害虫抗药性机制和治理等研究。在The ISME 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npjBiofilms and Microbiomes和Journal of Pest 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湖北省重点研发等科研项目。担任中国昆虫学会药剂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植物保护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第八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李国田,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水稻-稻瘟菌互作及水稻抗病研究;蛋白从头设计在抗病研究中的应用。建立了全基因组测序的水稻快中子突变体库并综合多种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中突变进行深度分析;并利用此突变体库克隆水稻抗病相关基因;揭示了RBLI基因在水稻广谱抗病中的作用。已在NaturePlant CellMol Plant和Trends Microbiol等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供稿:植物保护学院团委)